• 首页
  • 关于我们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wssjedu@163.com
卫生内部审计网

,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实用审计文本
  • 经验交流
  • 专家答疑
  • 审计法规
    • 内审法规
    • 地方法规
    • 内审准则
    • 部门规章
  • 网络课堂
  • 培训班课件下载
  • 焦点新闻
  • 中培新闻
  • 协会动态
  • 内部审计

Time:

首页 > 审计法规 > 内审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014-02-13 11:13:41

来源: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作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和评估审计风险,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本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评估审计风险。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差异或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标准量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重要性标准的确定以及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 重要性

  第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合理估计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范围中各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相关管理层的需要;

  (二)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程度;

  (三)被审计单位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

  (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风险及各项业务的性质;

  (五)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预估。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标准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重要性标准量。判断基础通常包括经营活动的业务量、业务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执行频率、资产总额、收入总额等。

  第十三条 在审计过程中如需修改审计计划,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考虑部分或全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标准和审计风险。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汇集已发现的差异或缺陷,考虑其性质、数量对管理层决策及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汇集的差异或缺陷的情况,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第十六条 在审计报告提交前,如果被审计单位已就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作了纠正,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对此作出说明。

  第四章 审计风险

  第十七条 审计风险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二)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通过审计测试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考虑下列事项,评估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

  (一)管理层的品德和能力;

  (二)管理层遭受的异常压力;

  (三)重要岗位人员的变动情况;

  (四)经营活动的复杂性;

  (五)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

  (六)容易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七)经营活动中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八)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的预估;

  (九)其他。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以评估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

  (一)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及组织相关管理层;

  (二)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等资料;

  (三)查阅被审计单位年度经营计划、财务预算等文件;

  (四)检查交易或事项的凭证和记录;

  (五)观察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六)选择若干交易进行测试。

  第二十条 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对检查风险有直接影响。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水平越高,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实施更为详细的检查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准;

  (三)内部审计人员所用审计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四)其他。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准则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QQ群 加入
卫生财会QQ群 加入

通知公告

更多

《医疗卫生机构合同规范化管理与审计实务》已上...

卫生内部审计网基础远程课程增加“医院内部审计...

新书上架《卫生计生系统政府采购法规汇编及解读...

新书上架《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集训班

试听

第一期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集训班

网络课堂

试听

我们都在这儿,您还去哪儿学?

专家答疑

怎样清理医疗欠费?

目前医院不允许投放,那么试剂耗材使用时借用设备可以吗?

关于医院药房托管的问题

医院自营食堂的审计重点包括哪些方面?

医院能否与投资管理公司合作?

审计法规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正本)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

  • 关于我们
  • 给我留言

© 2017 卫生内部审计网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