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10:44:01
高校审计检查太多影响科研工作开展?针对近期某高校教授写信反映的该问题,审计署今日回应指出,已与该教授核实,经梳理发现,上述检查中没有一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审计署相关司局领导还表示,不存在审计人员故意为难科研人员的情况。
并不是所有的监督检查都叫审计
审计署教科文卫审计司司长崔振龙、财政审计司司长郝书辰今日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
崔振龙就上述问题回应说:“我们也向他本人核实了有关情况,把接受的检查梳理了一遍,有资金管理部门的督察、课题管理部门的项目检查、单位进行的内部审计等等,恰恰没有一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
他指出,目前社会对审计的理解还有偏差,“审计”这个词被泛化了,并不是所有的监督检查都叫审计,比如上级对下级的检查、基于管理进行的评审评估,这些从被检查方的角度感觉跟审计一样,但并不是审计。
“如果从学术和法律角度来看,称之为审计的有三种类型:一个是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另外,在广大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单位内部设有内部审计。还有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崔振龙说。
政府部门一说要管就是去检查
郝书辰有高校科研人员的经历,他从自身经历介绍说,接高校科研人员接受的检查一般来自几方面:一是项目管理单位组织的年度考核、中期检查、中期考核、评审评估等;再有就是经费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进行的检查;另外,项目的承担单位如高校、科研院所,为了避免在项目主管单位和经费主管单位检查的时候出现问题,自己也会组织审核检查。
另外,国家审计机关对于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也会进行审计监督,但是这种审计监督次数非常有限。
崔振龙认为,检查过多跟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相关。很多政府部门把检查作为管理的手段,一说要管就是去检查。“今天你去检查了,你的检查结果别人不知道,第二天其他机构又去检查,导致重复检查、过度检查,也客观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郝书辰介绍,对项目主管部门、经费主管部门放权不到位、服务不到位,检查过多、评审过多、评审环节过多,加重科技工作者的负担的问题,审计署将通过审计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
审计故意为难科研人员?不成立
现实中,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管理人员,借口无法突破审计规章,怕出事、怕违规,干脆不让科研人员“碰”项目的申报。对此类情况,郝书辰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为了避免自己在管理当中存在或者和产生失误而阻止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申报行为,是典型的不作为、乱作为,今后在审计工作中要发现一例查处一例。”
“很多人员说怕审计这一关过不了就不去做这个事情,这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探讨什么呢?审计是不是故意为难科研人员?”崔振龙说,“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审计自己不制定规则,我们审计过程中还要区别客观情况,实事求是的去评价问题。”
他指出,审计自己不制定规章,规章一定是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审计只是监督它落实。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找借口,说审计阻碍了他的作为,这都是推托责任的一种表现。
不仅如此,崔振龙说,如果经费是实实在在的用在了科研项目上,那审计人员不见得死卡已有的规章去评价。因为审计不仅仅是按照既有的法,对于审计当中发现的已经过时、不适应形势的规章,审计部门还会推动相关改革。
对“审计就是为了挑毛病”的说法,他澄清表示,审计人员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要求来开展审计。审什么、怎么审,国家法律都有具体规定,而不是审计人员为了挑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