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3 09:04:04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失控的分析,指出内控制度及其审计的重要性;阐述内控制度审计的重点和要点;揭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新的挑战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内控制度审计的水平,以实现内控制度体系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以及组织机构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组织运营效率与效果,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帮助组织机构实现他们的目标。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专门的审计,通过对内控制度的检查测试,评价他的存在性、健全性、遵循性和效益性,促使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及其评审制度,加强财务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效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以往不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整体上基础管理还比较薄弱,内部控制规范不完善,管理者对内控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卫生系统看,一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尚不健全,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同时,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不够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未能按卫生部51号令的要求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虽建立却未能有效开展正常的监控工作,医疗卫生机构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在国际上,由于相继发生了安然事件、世通丑闻,美国紧急制定并实施萨班斯方案,要求管理层除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报告外,还须负责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并由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内部评估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些规定大大提高了企事业单位提升自身内部控制水平的外在压力和内在要求。
近年来,内控问题和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再控制,而良好内控体系“一贯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又将内控制度审计推就成了“合理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目标实现的历史使命,让医卫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层进一步认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和鉴证,可以发现内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从而不断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在卫生系统的逐渐发展,内控制度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监督程序和方法,越来越引起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和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运用。
二、内控制度审计的基本程序和要点
对内控制度专项审计执行怎样的审计程序,是值得内审部门和人员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内控评审一般要经过调查了解内控、描述内控、找出关键控制点(或环节)、进行符合性测试和综合评价等程序。
调查了解是掌握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构架,明确内控制度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控制目的,而由有关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所组成的控制系统,了解时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如对财务结算系统评审,重点针对财务结算审批程序;财产管理内控评审,重点针对物流运作中的各项内控制度。
对内控制度进行记录和描述,一般采用文字说明、调查表、流程图或检查表等方法,较实用的流程图法是运用符号和图形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经济业务和文件凭证的流动程序进行调查的方法,内部审计应更多地采用流程图配简洁文字说明的方式描述内控制度较为有效。
找到和掌握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环节,他们是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方面,抓住关键,审计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审计中,可确定采购计划编制、价格审核审批、选择供应商、合同签订和价格结算为控制点和控制环节,此后就能围绕这些关键控制点进行审查核实,可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也称为遵循性测试,其根本目的是:查明被审单位或部门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真实存在于业务经营各项管理活动中,是否始终如一、确实遵守制度规定的全部要求,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有无制度缺位、失控和不完善之处,从而体现内部控制对管理的实际价值。
对内控制度系统的综合评价。首先是对内控制度本身是否健全进行评价,可从人员素质、组织、业务程序、资产保护和资金预算等方面的控制进行评价;其次是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可从协调性、经济性、适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考虑;再次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实际执行的内控制度是否有偏差,设置的关键控制点是否真正达到控制的目的等等。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检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意义和终合价值。
三、开展内控制度专项评审的重点和关键点
对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严密性进行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结果的评价审计,均是单位、部门内审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疗卫生机构的内审人员开展内控制度审计,就是通过对财会和管理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鉴证,从而发现内部管理和财会内控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揭示管理风险,针对财会内控的薄弱点和关键控制点,不断提出加强或改进财务和经营管理相关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以建立健全以财会管理为中心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通过完善财会内部控制系统的机制建设,预防单位内部管理中可能的隐患和弊端的发生,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运作,维护医疗卫生单位良好经济环境,规范财务会计和内部管理行为,保护和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促进其保值增值。
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做好内控制度审计的第一要素。由于内审人员处于单位内部控制的较高层次,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长时间会计、审计工作经厉,还要具备公正性、原则性强等个人特质,以及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选择合格的内审人员,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是做好内部控制制度专项审计的人力保证,也是提高卫生系统内控制度评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四、“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是内控审计的重点
对“三重一大”(系指重大经济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奖惩、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活动,是规范决策行为、正确控制权利运行导向的一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也是卫生系统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对“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医卫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严格对基层单位“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职能部门、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内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检查以及自查自纠和追踪问效的责任;医院单位对一些影响大、涉及面广的决策和决定应以书面或公告的形式,向必要的有关方面进行情况通报;在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上,单位领导要把自己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况作为廉洁自律的一个内容进行述职明示,主要领导还应就“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作专题报告。
(二)决策责任追究的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度是对决策责任人的制度约束,也是一种责权一致,风险共担的民主决策体制的体现。内控审计要抓住责任追究这一重要环节,按照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内控制度,依据各有关责任主体的职责范围,分别明确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等各种性质的责任,强化责任意识,直致理解到“责大于天”的概念。避免问责制度执行中的生疏,或不理解不重视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内控制度审计就是要推进和完善卫生系统干部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运行机制。
五、内控审计与单位风险管理的关系
当卫生事业单位出现收支负结余时(表明一部分净资产开始被经营亏损抵消,导致总资产减少),使得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率下降,负债性资产比重上升,资产负债率突破警戒线,并达到较高水平时,标志财务风险发生。
由于内控制度的失当或缺位时,导致卫生事业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缺乏对内部控制实际执行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使得医卫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发生严重缺陷,管理层关键人员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内审部门无法肩负起监督职责等,造成管理混乱,标志管理风险发生。
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识别业务风险点,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化解、降低或回避风险,包括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内部控制活动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采取加强管理监督力度,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的职能,通过检查审计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来监督医院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执行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的情况,利用各种合法有效的手段转移或减小财务和管理风险。内控评审也可结合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通过检测和评估风险的规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风险四要素”,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而起到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风险管理和抗风险的效能。
六、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应达到的目标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体系是为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目标服务的,运用财会和内部管理的内控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审计有效性的威力,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一)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按照恰当的授权有序进行;
(二)保证所有医卫经济、交易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
(三)保证对资产的记录、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
(四)保证帐面资产和实存资产定期核对并相符;
(五)保证财务会计和内部管理监督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保证提高经营效率和工作效果,促进医疗卫生单位实现事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