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09:12:03
【摘 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审计角度分析了当前医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及现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医疗事业单位的投入逐步增大,不仅在资金规模上有了快速增长,而且在资金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专项资金在预算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医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等,而且从体制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然而实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毕竟是刚刚推行,一切都是在探索之中,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部门预算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在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医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在对待专项资金的观念和态度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申报专项资金时普遍存在着一种“项目越多越好,数额越大越好”的观念, 但由于专项资金具有实效性,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而且有些专项下达时间晚,上级部门又有支出进度要求,如果过了预算年度,结余资金则被财政收回,待来年再行批复,如此便导致了专项资金的突击和集中使用。对于那些专项多、金额大的单位,如果超过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使用能力,则会出现各种巧立名目安排支出的紧张局面, 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预算较粗略,且项目拟定较随意,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从财政的角度来讲,财政希望预算越细越好,这样可以细化预算、加强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从部门预算单位来讲,总想预算编制粗点好,这样有利于在使用时不受过多的预算约束,为此,两种矛盾的力量就开始在预算层面进行博弈。而博弈的结果是申报单位先根据全年预算的资金量拟定项目,再视批复的资金量多少来确定项目实施的规模。这种根据实际取得的资金来定项目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把一个项目做好做强。而且由于没有经过全盘缜密的考虑,有可能造成项目批复与实际实施的项目不吻合或者批复的项目未实施,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专项资金核算不清。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没有单独核算,与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相混淆,不能正确反映某个专项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甚至有时会出现支大于收的尴尬局面。许多专项资金使用者并不理解专项资金的含义,任意扩大其支出范围,错误地认为凡是跟专项有关的一切费用都应予以报销。比如举办会议发生的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电话费、邮寄费等费用都被认定为相关费用,财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进行界定。
(四)缺少绩效考评和跟踪问效。年度专项结束时,每个专项都应当有专项决算报告,以便将每个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与预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所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仅要对全部的专项决算有个整体评价,也要对其中的重点和大额专项进行抽查审计,以便对今年专项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更有利于对来年和以后专项的申请、使用进行通盘考虑和预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种“重投入、轻管理”、“重预算安排,轻跟踪问效”的局面。至于那些项目负责人和资金使用者,许多更是出于短期目的,资金到手了,大功也告成了,草草出几个报告或者发表几篇文章,既作为象征性的成果,同时也作为明年申报的资本。
二、现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前调查和准备不充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项资金在项目的立项背景、政策制定、资金管理和运作模式、申报批复和验收程序等方面具有专业性和行业特殊性,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应充分了解上述基本情况。但是由于受审计人力不足与时间的限制,往往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存在相关信息收集不完整或者收集不够详细的现象,导致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对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难以作出准确定位,审计实施时无法选出正确的样本和估算出所需的样本量。
(二)审计思路窄,审计方式及相应技术方法配套不及时。在审计实践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依旧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基本未涉足。目前主要以资金记录为主线,倚重传统经验从账户入手,从现象推断本质、部分推断总体进行分析判断。这种思维惯性会在审计纵深交错的项目时,导致不成熟的观点和错误结论产生,甚至有时无法形成结论。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也较滞后,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与现代网络信息化发展不适应,计算机审计运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覆盖面逐渐扩大,造成审计力量不足。专项资金项目不断增加,审计覆盖面逐渐扩大,由于审计部门业务人员偏少,致使部分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另外多数审计人员审计理念转变慢,知识结构和技术方法更新缓慢,而且在头脑中已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审计方法和习惯性的审计思路,对于如何更深层次的开展各类审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心中无数。
(四)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触角难以延伸。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而且涉及到多个使用部门。在延伸审计上,哪些部门应作为延伸对象,要被审查到何种程度,只能凭经验判断,如何延伸审计,有一定难度,使得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五)审计定位模糊,宏观效益审计不明显。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上,只是简单的将专项资金支出数累加后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进行对比,看资金是否全部支出,有无被挤占、挪用,而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只停留在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就事论事,没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或提出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另外,对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关注不够,宏观绩效审计效果不明显。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医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现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的服务作用。
(一)规范财务核算工作,促进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区分不同项目对专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如:收到某项专项经费时,根据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额度通知书编制会计凭证,其会计分录为: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同时在“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目下以该专项资金名称进行项目辅助核算。该专项经费支出时,根据支出原始凭单编制会计凭证,其会计分录为: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同时在“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下也以该专项资金名称进行项目辅助核算,且可再根据不同的支出类别进行细化,如:办公费、印刷费、差旅费、劳务费等等。据此以该辅助项目进行查询时,便可清楚的掌握该专项经费的下拨、使用及结余情况。二是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采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确保单位内部机构计划的有效上报。所谓“自下而上”式是指:各内部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计划月份中可能涉及的用款项目和金额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后上报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掌握的实际资金情况对内部机构上报的计划进行调整后形成单位的用款计划,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而“自上而下”式是指单位财务部门根据计划月份的可用资金情况,将可用资金限额分配到各个内部机构,各机构根据分配的资金限额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编制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各机构的计划进行分类合并,形成单位的计划,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三是财务部门根据计划统筹规划资金的支付,对各内部机构资金使用计划的执行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本着“资金流到哪里,管理管到哪里”的原则,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由原来注重真实性和合法性逐步转向效益性,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审计工作方法体系。目前尝试开展的绩效审计,一般来说是借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流程。但是绩效审计有其特殊性,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需要尽快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包括工作程序、职责范围、内容方法、质量要求、评价体系诸多方面,从而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注重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并通过专门的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切实达到促进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增强审计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专项审计调查是目前审计部门在绩效审计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程序简便,灵活机动,宏观目的性明确,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强。审计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和力度,以多种形式的审计调查来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充分掌握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切实做到对专项资金的监管不缺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不越位,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四)研究掌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新技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效益。绩效审计固然可以借用财务审计中一些常用的方法,但更为侧重的是调查、比较、分析以及对业绩进行计量的方法,此外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方法,以适应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需要。一是加强延伸审计。通过专项资金延伸审计,加大专项资金的审计覆盖面,充分揭示出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研究跟踪审计。以资金的走向为线索,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促进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和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专项资金全方位的健康运行。三是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项目数据库”,掌握所有项目的资金来源、到位情况、资金流向、营运效益,从源头了解第一手资料,以更加有效地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审计,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
(五)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问责制。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集审计、监察、人事管理以及管理监督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更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形态;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应列入领导干部本人的干部考核档案,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的修订通知.桂财会[2011]5号
2、洪小丹.国库集中支付下事业单位结余的会计处理.财会月刊,2010;3
3、刘占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谈.现代商业,2010;3
4、李家才.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中国财政,2008;5
5、王树凯,李洪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监督,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