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0:05:58
医院固定资产发展水平体现了医院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是医院赖以生存基础之一。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起到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价值,使医院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的作用。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涵义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即: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在800元以上和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项目,根据《天津市卫生局财务分析》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三级甲等医院平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达到57%。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在医院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使用单位组成一个连贯的管理系统,明确管理关系,制订明晰的管理制度,将固定资产从论证、决策、购建、安装、交付使用到清理的全过程纳于医院的管理控制系统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更好的发挥固定资产的价值。
(一) 医院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根据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各医院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除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制度外,还存在如下控制薄弱缺陷:①制度内容空洞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长期依赖惯例进行管理;②制度缺乏时效性,常年未进行修订更新,与现实情况相脱节;③对于岗位分工和岗位责任划分不清,岗位牵制执行不力,存在安全隐患;④制度施行前未经逐级审批,与医院其它管理制度描述发生冲突;⑤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变动和处置的控制等。
(二) 固定资产的运营与处置
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应以医疗服务为中心,充分发挥设备性能,实现使用价值。固定资产交付时,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履行验收手续。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应明确保管责任人,贵重资产和精密仪器应制订使用权限和操作规程,固定资产使用的同时要注重维护保养。对于固定资产损坏的情况,要制订相应的惩处条例,根据性质的不同和损坏的严重性进行处理。
当前,医疗机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执行过程重,普遍存在重购置审批、轻运营管理的情况:①设备移交使用科室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设备运行状况的掌握不及时;②对设备保全和养护工作缺乏高效的巡查制度;③固定资产缺少经常性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尤其是新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
(三) 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报废
固定资产的报废必须符合报废条件,经技术鉴定确实无法继续或使用寿命终了,由院领导批准,上报市卫生局(高价值的固定资产报废还需上报市财政局)批准,待批准后由设备物资部门统一组织实务处置,及时完成部门账和财务账的账务调整和报废资产净残值的处理工作。固定资产调拨除履行如上手续外,尤其是涉及医院关联的各类经济实体时,还应注意产权的变更问题。
存在问题:①固定资产超期服役,维修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②固定资产报废处理进度缓慢,易形成历史遗留问题;③少数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过程越级审批,随意清理、转让、核减固定资产。
(四) 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全面实行三级帐卡制度:即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帐,实行综合管理和监督;财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明细帐,记录财产分布和使用的详细情况;使用部门负责财产卡片帐,保管好固定资产卡片,并建立固定资产数量登记簿,反映部门使用清况。固定资产发生变动时,如报废、调拨等,财产使用部门应及时到财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及时进行对帐,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控制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①使用部门卡片帐的记录不清,保管制度执行不严格;②固定资产明细帐记录不能及时反应固定资产分布和使用的变化情况;③固定资产不能保证定期的全面清产盘点;④总帐、明细帐、科室分户账、实物不能保证一一对应。
三、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审计介入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医院内控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第三方独立部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可以促进医院在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记录保管、维护保养、报废处理等环节完善管理,控制风险水平。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介入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种模式。
(一) 事前介入内审模式
内部审计部门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关于财产物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卫生部、市卫生局关于财产物资管理的文件规定和医院制订的相关管理规定和财产物资招投标办法规定,对医院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进行审核,判断制度是否全面、清晰、严谨、及时,是否符合医院当前实际对风险管理控制的需要,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管理控制体系中薄弱的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供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参考,并追踪落实管理部门的改进情况。事前内审部门对制度制订环节的介入,持续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规避潜在的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事前介入模式是针对制度的制订和修订环节开展内审工作,是一项预防性质的审计风险控制行为。事前审计模式具有成本低,限制少,操作简便的特点,不过由于不涉及到内控体系实际执行情况的审核,所以,在实时事前审计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其它模式对固定资产内控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二) 事中参与内审模式
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事中介入实际上是一项第三方鉴证性质的实时增值服务活动。内部审计人员以独立的身份,运用观察、询问、监盘等审计手段,在内控系统发生作用的同时进行实地验证,并以审计的结果减少内控系统的固有风险,增强内控体系的控制深度和力度。具体来讲,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内审人员监督招投标的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鉴证流程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对拟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核,发表意见;对于工程类的固定资产,组织结算审计工作。参与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点工作,采取监盘的方式,提供鉴证服务同时实地验证内控系统的有效运行。监督审核账账核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核对结果和账务调整的合理有效性进行确认。
事中参与的审计模式实质上,是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视为一道控制环节纳入到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整体流程之中,具有及时性、强制性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的内审介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作用,控制医院营运中的固有风险。同时,事中参与模式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链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广泛的处室间的协作,所以需要医院的决策层在政策和权限上给予明确的支持,更好的推进实时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三) 事后独立内审模式
事后独立审计模式,即专项审计模式。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年初制订并获批的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针对固定资产,审计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情况;岗位设置和不相容职务情况,;固定资产部门账记录情况;固定资产部门账与财务总账对帐情况;固定资产盘点情况;固定资产(大型设备)购置情况;固定资产运营管理情况等方面。 在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情况,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询问、监盘、实地观察等审计手段,确认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行审计沟通,出具审计报告,并敦促相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落实整改。
专项审计模式是当前医疗卫生系统固定资产审计采用的最广泛的模式。专项审计具有授权程度高,独立性强,涵盖面广,审计时间和资源配置灵活,同时,根据审计行为理论,定期开展固定资产,会形成审计活动的主观行为价值,潜移默化的促进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向审计标准靠拢。
四、关于固定资产效益分析的审计思考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项目,也是医院扩张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卫生系统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成加速增长态势,固定资产的购置程序和管理规章日趋完善。但是,我们在审计中也发现,当前医疗设备缺少经常性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尤其是新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由于涉及收费项目与设备之间的匹配划分、数据的提取和成本的归集,存在操作难度。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内审部门可以开展专项审计,化整为零以个体为单位,对效益实现情况进行测算,作为对购置论证和运营效果的验证;而另一方面,需要医院的设备物资、网络、物价、使用科室等相关部门,协同起来解决攻克这一难题,将大型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活动纳入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链条中,实现定期的效益分析,及时掌握医院设备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院领导层经营决策提供方向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