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1:25:40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效果等相关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已经成为各大事业单位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意义,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来与各位同行们一起探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和意义
单位内部审计质量,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优劣程度。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是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管理机构对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科学地制定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并进行监督,当内部审计质量出现问题时,适时地指出其不足。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是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内部审计结果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1.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我国还没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专门的法律法规,已有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国际内部审计准则》(IPPF)等我们熟知的行业一般规范均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是一个公认的职业标准。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利会受到限制。其次,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而言,国家也没有制订相应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法规的滞后导致审计工作遇到新问题时,审计人员只能凭借职业判断或行业惯例来认定审计事项,审计认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最后,各单位虽有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得到的审计质量往往也没有可必行。因此法律法规不健全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提高。
2.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内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普遍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相对独立,还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或检查部门合属办公,无法实现独立审计。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必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干扰,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而降低了内部审计质量。
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与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一定的关系,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拥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拥有必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审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大多知识结构单一、素质修养、业务专长参差不齐等,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大多是财务人员转岗,拥有一定的财务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同时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这都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展开。
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比如在审计准备的阶段,进行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经验来进行主观判断,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内控失效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统一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这样不仅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风险的防范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5.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更多的是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且质量控制中的考核程序和内容不够细化,责任主体不明确、制度没建立等相对落后。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首先国家应该尽快制订和出台《内部审计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以法律的形式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次应该修改现有的内部审计法规,使之更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再由各单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发展的内部审计制度,发挥内部审计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
2.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事业单位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从制度上确立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必要时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本单位的审计实务,指导并监督内部审计机构业务的开展,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质量。同时负责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单位内部故意遮掩、袒护、不配合内部审计或对内部审计机构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或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审计委员会应有相应的权限对其进行处罚。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内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中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如: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工程、法律、审计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不断提高业务、政治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以及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进而不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最后,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可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的要求每年接受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也可以按照单位的实际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综合考量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确保其具有符合要求的工作能力。
4.加强对整个审计业务过程的控制。要构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就必须要加强对审计业务过程的控制。内部审计的过程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在进行整个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应当针对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并对这些关键活动的关键控制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控制与监督。在审计准备阶段中,关键控制点通常限定在审计内容、业务覆盖范畴和审计人员标准配备层面之上;实施阶段关键点则在审计证据的选取、验证解析、底稿编制复核环节中;终结阶段关键点则锁定在审计报告编写和出具方式上。具体到措施上可以体现为制定严谨的业务程序管制手册,针对特定审计项目选取特定的审计方式、制定审计业务执行策略、按照标准编制工作底稿并复核,以及最终审计报告的合规性等。
5.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质量评价体系中,设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指标的设置要充分估计风险因素,要具体到每一个关键点,以便审计人员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可以运用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与事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可采取督导复核、考核和追责等控制方法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比工作,在健全考评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审计质量优良的项目组和审计人员提出相应激励,从而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6.强化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要重视建立和落实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内审机构的自我约束,任何质量控制关键点,都应该予以明确的职责划分,提出适当的质量规范要求,有关责任人更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手段,借此提升审计质量。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既有助于人员调配,又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落实。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审计工作效果、防范审计风险等有着重要意义,这就要求相关的事业单位,必须要结合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体系,而我们所有内部审计的从业人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