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10:10:49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最本质特性和必要保证,对它的探讨和研究就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只有切实找出制约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不利因素,科学思维、创新发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内审工作履行职能、实现目标。笔者就此问题展开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制约因素;措施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综述
“内审之父”劳伦斯•索耶对内部审计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所以可以说,内部审计几乎就是衔着“独立性”这块宝玉而诞生的,其独立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审计主体的独立
1.内审计机构的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管理和监督部门,内审机构在组织形式上是单独设立的,不受其他内部机构的束缚。
2.内审从业人员的独立。内部审计人员由独立、专业的审计人员组成,其在执行业务时除要遵守相关法律规章外,不受其他事项的干扰。
(二)审计职权的独立
内部审计人员在依法行使审计权力,其他部门不得干涉。有权检查本单位内的会计凭证、账簿、资金、财产;有权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资料;有权提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的建议;有权向上级审计机关反映审计中的重大事项。
(三)审计活动的独立
内审对内部各种业务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结果的出台都应该由内审机构独立地完成,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能设置障碍施加压力。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现状分析
实际工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审计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一)独立性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客观性和独立性是并不矛盾的,独立性尽管重要,也只不过是内部审计实现其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是有其局限性的,一味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二)理论指导不到位
在理论界,存在着过分务实、忽视务虚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还没有蔚然成风,还没有形成深入、完整的研究体系和高效、科学的决策原则,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纲领性的理论支撑。在具体的审计实务中,许多审计人员要么凭着满腔热忱开展工作,只注重埋头苦干, 不注重科学研究; 要么利用经验应付工作,只会解决眼前的问题,不会分析总结。只有“能手”而缺少“大师”。
(三)法律法规未能同步
比较起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显得就很有些格格不入。1994年8月31日,八届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审计法》,提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计划,而一直到了2003年3月4日,审计署才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此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同样触及不多,有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的具体规定几乎是空白。2016年2月9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关于内审独立性的条文,也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三、以A医院为例分析内部审计独立性应用探讨
(一)A医院概况
A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占地3万余平方米,开放床位800张,职工1300余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50余人,设临床、医技科室45个,年门诊接诊患者55万余人次、出院患者3.5万余人次,年手术量3.1万台。
(二)医院内部审计设置概况
医院审计科有工作人员4名。科室负责人1名,专职审计员1名,专职物价管理员2名;其中3人是会计专业、1人护理专业。科室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医疗价格管理,由纪委书记主管。
(三)存在的问题
1.机构和人员的依附
目前实行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内审机构人员在本单位相关领导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种实质上的依附关系,存在着很多弊端。
(1)内审机构隶属关系上的依附。内部审计活动不但为单位而且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独立性难免大打折扣,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的高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甚至根本就取决于领导的态度,重视则强,反之则弱。
(2)内部审计机构本身不独立。审计工作与其他业务没有完全分离,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不能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能,易形成“灯下黑”。
(3)内部审计人员的依附。其切身利益为单位主管领导控制,且与被审计部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就很难彰显。
(4)工作关系上的依附。很多审计项目如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大项目审计、甚至普通项目的审计都难以有效进行,在正常的审计中因为领导、同事关系的原因难以正常进行。
2.职能定位不准确
内部审计部门一直被当做一种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的其它控制体系一样,都是内部管理的一个部门,和其他内设部门都是平等关系,只是在对内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一个“经济警察”的小角色。
3.素质教育欠缺
(1)人员素质得不到保障。未有内审人员专职化制度、严格的准入制度、经常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度、定期轮换制度。
(2)政治素质不过硬。一般认为审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最重要的是要业务精通,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导致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遇到问题要么畏手畏脚不敢坚持原则,要么患得患失丧失立场。
(3)业务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多属财务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转职而来,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教育培训机会少,对内部审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不多,很少掌握相关的现代审计技术手段。
四、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保证措施
对如何进一步认识并加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笔者有以下见解:
(一)认识上的保证
内部审计是一项积极的管理审计,具备独立、广泛、综合、积极等特点,是组织内部构建自主完善、稳定发展之防疫机制,是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
(二)法律法规上的保证
一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当依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订更具有权威性内部审计法律规范。更明确地彰显内部审计的宗旨、职责和操作规范;更具体地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 更具体地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二是从审计行业的层面上来说,要结合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制定出赋予时代内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极具操作性的规则规范和操作指南。
(三)准确定位职能的保证
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是“管理+效益”。要从以下几个创新做起:
1.创新思维。内部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必要补充,有着外部审计不可取代的作用。内审机构熟悉所在单位情况,在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加强管理、实现节能、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益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创新方向。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经济卫士”,更是“经济谋士”。我们不应囿于固有框架,而要站在整体层面拓宽思维,把单位的整体资源配置利用纳入内部审计工作的考虑范畴,全面关注资金、资产和资源转变,把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作为重点,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从合规性为主向绩效性为主的转变。
3.创新方式。坚持将审计的着眼点放在促进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在客观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中彰显独立性的原则。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为主转变,从检查评价向管理控制转变,从检查体系向控制体系转变。
(四)机构建设上的保证
单位的内审机构,应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应超越本单位的其他职能部门;要完善制度,做好内审人员的定期轮岗工作,在审计时取得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排除一切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
(五)教育培训上的保障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公正从审。
二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及时掌握和解读相关的政策、法规,把握时代脉搏,拓宽审计视野、创新审计思维。三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内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从容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各种复杂挑战,科学地梳理和优化内部审计执行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五、结论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其不可缺失的两个重要特性,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实现其目标的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紧紧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一方面积极呼吁政府从宏观层面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切实认识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性;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多思索、多研究,认真分析,找准问题、找到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