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08:21:04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魏菡 张玥婷 张海军
【摘要】:在新的医改进程中,医院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到医院风险管理环节中,帮助管理层进行评估和识别出重大的风险,对风险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医院的快速发展能通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反映到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医院的发展规划及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内部审计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参与者,内部审计工作者需要熟悉医院内部提下的各个层次,全面掌握医院所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客观和正确的识别出各种风险,确保医院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也被称为风险的识别阶段,首先了解医院的组织目标,确定目标,然后根据“组织目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线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影响医院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医疗风险、管理风险、采购风险、法律风险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该阶段也被称为风险评估阶段,医院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应该熟悉各个领域并掌握潜在的高风险领域,可以通过咨询、调查、询问等手段来了解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执行方案的有效性。采取控制测试程序或其他程序来验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对高风险领域提出应对措施,最终目的是将医院所面临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三)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也被称之为风险应对阶段,该阶段,内部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并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针对潜在的较大风险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报告。报告主要是总结性的描述审计程序、审计风险漏洞等,医院管理层通过审计报告可以快速的、准确的做出应对策略,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 后续审计阶段
风险监察阶段,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审计报告中描述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审计人员应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提出的建议措施被有效的执行,针对审计结果中所描述的较大风险,审计人员可以再一次进行评估。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医院内部审计未全面防控风险
医院要想达到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首先应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分析,通过采取积极地风险管控措施将潜在的风险维持在可承受范围内;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基本只发挥了事后监督的作用,缺少对关键风险点的事前防控和事中审计,因此,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值得商榷。说明目前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未充分发挥风险管控作用,并未达到医院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二)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缺陷
医院目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及时性、有效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内部审计工作尚未全面渗透到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上,个别规范流程不够全面、具体、详尽。岗位操作流程指导性不强,医院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风险管理职责、权限不明确。
(三)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由财务转岗或以财务审计为主的人员构成,其他专业领域人员占比较少,缺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大部分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以具体的流程进行审计,技术层面的处理能力欠佳,当前急需要复合型审计人才来壮大审计队伍和保障内部审计质量。
四、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一)内部审计人员全面评估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医院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所识别风险进行系统性评估并排序,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分析、排序结果来确定财务的管控措施,从而确保评估的风险程度的准确性,保障审计实施计划的合理性和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做好充足的调查,把握好风险因素,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来促使内部审计逐渐系统化、模块化和智能化。
(二)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
重新梳理审计业务流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给予制度保障。力求在医院的风险管理活动中发挥内部审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作用,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严格执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管控风险,做好医院风险管理工作,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审计人员风险管控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除熟练应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外,还应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谨慎的职业判断。同时进行定期培训,培训过程中审计人员学习风险管控方法、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审计知识,了解风险增加的原因,落实有效的管控策略,加强风险管控,不仅提高风险管理效果,同时提高了审计人员风险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