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0 11:22:43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有效工具,在医疗机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监督制约、预防、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笔者试图从现阶段制约审计结果运用因素出发,就如何改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问题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成果 运用 实效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对医疗机构经济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外对审计工作曾有形象的比喻——内部审计是保健医、啄木鸟、经济卫士、眼睛、守护神等提法。近年来,卫生和计生委也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充分发挥审计在医疗机构经济运行中的“经济防控”职能。
目前,从外部见诸报端报道看,审计工作存在有审计、无结果,重过程、轻实效,审而不揭、流于形式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年年审计,审计问题年年有,同类审计问题“屡审屡犯”;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要么不了了之,要么避重就轻,审计成果和绩效、人事考核完全无关,“烂尾审计”现象突出。人们对此诟病较多,长此以往,势必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审计功能发挥,助涨侥幸和违规心理,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效力、信服力、约束力。鉴于此,国家和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都不断强调注重审计成果运用的实效问题,将此作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来抓,本文拟从目前制约医疗审计成果运用的影响因素出发,就如何提高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实效问题,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医疗机构审计成果运用现状
审计成果运用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简单来说,就是指审计的成果(包括审计部门针对特定审计对象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建议及审计决定等结论性及建议性文书),直接间接的被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在整改完善、纠错防弊、监督管理、决策依据、表彰奖励、经济评价中得到实质性的运用并在后续工作中取得成效,或者在做出处理整顿、经济处罚时,将审计成果作为直接依据的过程。
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在对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上。而审计成果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错误观念影响
人们在观念上的误解妨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有的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账、走程序、提点避重就轻的建议,审计成果往往被搁置一边,审而不改,或者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使得运用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一旁。2、有的认为内审工作就是调查、分析问题,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就完成了审计工作任务,直接表现为相关领导和人员存在重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重审中监督,轻审后整改;导致了审计归审计、整改建议归整改建议,审计部门查处的普遍问题屡审屡在,挫伤了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内审工作的实效性和审计质量。
(二)缺乏制度规范
目前,国家及行业对审计成果运用的原则、手段、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评价体系等,均没有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而审计成果科学运用的前提是审计评价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具体明确,目前尚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这在客观上给有关部门运用审计成果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审计评价质量不高,责任界定难度大,审计成果出具后如何运用缺乏依据,审计成果的运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和“用”脱节。
(三)内部审计质量欠缺
如果内部审计成果本身质量欠缺,就难以达到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效果。目前,内部审计成果质量控制普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审计成果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方面不够,或在审计的过程中未将发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审计建议浮于表面,难以起到据此整改完善的作用。从目前审计现状来看,为提高审计质量,应从制定质量控制的标准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两方面着手。
(四)忽视后续审计
在内审工作完成之后,还应掌握审计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决定是否全部得到落实,披露的问题是否恰当等情况,否则,审计成果运用将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审计任务的完成比较重视,对后续审计往往重视不足,影响到了内审工作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使审计成果的运用工作难以有始有终。因此,应抓好后续审计工作,通过后续审计,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达到审一个项目,改进一步工作,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效用。
(五)缺乏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内审工作的开展及成果的运用均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目前情况是与审计成果运用有关系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尚未实现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审计成果的运用没有很好地合为一体,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加强和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
(一)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审计成果运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审计成果运用,建立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应以内部审计规范或者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形式,明确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手段、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评价标准、后续跟踪审计等制度规范,只有有了相关的制度规范,各部门才能有依据、规范地运用审计成果。审计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要求、责任、反馈等做出统一规定,制定相关制度,以规范审计成果运用行为。
(二)提高审计成果质量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其重要形式不言而喻的,审计成果质量之于审计工作,好比产品质量之于企业;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审计成果质量攸关内审职能的发挥,所以审计成果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只有保证了审计成果的质量,才能保证审计成果运用的实效。医院及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审计报告三级核对制度,充分发挥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审计联合外调取证制度、审计监督检查配合制度、审计跟踪督办制度、审计听证制度、审计复核确认制度等,保障审计成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力。
(三)建立统一、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是对特定审计对象的经济运行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独立的审查和监督活动,作为审计成果的载体,审计监督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评价体系,因此,应当细化审计内容,针对相应内容,制定相应指标,并将其量化。审计评价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医院的不同性质和业务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全面,为科学运用审计成果提供前提条件。
(四)加强后续审计工作
后续审计在审计整个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依据国家和卫生部提倡的“PDCA”品质管理工具,后续审计既是前期审计工作的结束,又是后期审计工作的开始,既是督促和检查前期审计的问题整改情况,又要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入下一个审计循环。从持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监督力度的角度出发,后续审计至关重要,医院和审计部门应转变观念,改变以前审完就算的作风,在后续审计阶段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后续审计工作,督促被审计对象及相关部门,认真按照审计意见进行整改,并进行审计实效分析,运用“PDCA”品质管理工具,将审计成果落实到实处,方能真正发挥审计职能,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效。
(五)完善审计成果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
审计成果的运用需要多部门配合协调,将其与财务管理、经济运行紧密挂钩。充分发挥审计联席会议职能,使各有关部门协调运转、各司其职。除被审计单位有效执行审计成果之外,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处理,对相关责任人依纪予以处分。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应依据审计成果,适当调整被审计单位的预算及资产配置,以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与审计成果运用有关的部门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合力,切实加强审计成果的全面运用。
总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成果的科学、有效、规范运用是一项综合化、系统性工作,需要医院重视、各部门联动,全方位实施,才能使审计在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医院监督等工作中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鸿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探讨[J],会计之友,2011
[2] 周涛,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及其改进意见 [J],中国农业会计,2011
[3] 陶建蓉,我国政府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