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14:03:09
【摘要】目前,医院的发展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设备的发展,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审计,对提高设备利用率、开展设备投资决策分析、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角度,探析开展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及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字】医疗设备;效益审计;初探
医疗设备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购置和收益在医院的总体成本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其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审计,不仅能提高设备使用率,对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和配置发展规划提供经济参考依据,更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有效方法之一,减少医疗设备闲置和卫生资源浪费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服务。
所谓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是指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总和扣除折旧等费用后的净值。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设备的使用而产生的直接相关收费,如诊断收费、治疗收费和检查收费等,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因设备的存在和使用而带来的间接相关收费,如因住院而带来的其他收益、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对病源的吸引力、设备使用的耗材或试剂等带来的附加收益等。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间接费用的计算比较复杂,因此在开展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只计算设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1]
本文着重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角度来探析开展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医疗设备效益审计的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
1、初步调查,确定审计项目
开展效益审计前,首先要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对象,即对医院的哪台或哪几台医疗设备进行效益评价审计,可遵循以下原则确定:(1)重要性原则,即被选择的医疗设备购置成本较大、收费较高、对医院的诊疗水平影响较大。(2)敏感性原则,即被选择的医疗设备在各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3)典型性原则,即被选择的医疗设备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PET-CT,MRI,PRK等。[2]
2、收集相关资料,下发审计通知书
审计人员在与医疗设备所在科室或部门的相关人员充分交流和沟通后,编制较为详实的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并下发审计通知书,收集以下信息及资料:
内 容 | 项 目 |
有关规章制度 | 设备购置 |
设备运行 | |
设备管理 | |
设备维护 | |
其 他 | |
设备购置情况 | 申购审批手续 |
生产厂商情况 | |
中标相关资料 | |
购置合同 | |
其 他 | |
设备使用基本情况 | 使用年限 |
操作人员组成情况 | |
内部职责分工 | |
诊疗人数记录 | |
设备使用率 | |
设备完好率 | |
其 他 | |
设备收入情况 | 治疗收费标准/次 |
行业收费标准/次 | |
其 他 | |
设备支出情况 | 耗用水电费 |
相关人员薪酬 | |
维修费用相关合同 | |
计提折旧 | |
事故损失 | |
其 他 | |
设备其他情况说明 | 医院对设备的经济指标 |
有无设备闲置、提前报废情况 | |
是否定期进行使用保管、维修保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所形成的书面结果 | |
有关部门检查报告 | |
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 |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
(二)审计实施阶段
1、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可用审阅法、询问法、实地取证法等分析该医疗设备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包括设备的购置及维护情况、有关设备操作运行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遵守情况、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情况等。
2、收入情况:以月或年为单位,统计该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为医院带来的实际收入。以我院核医学科的大型医疗设备PET-CT为例,其收费标准是按照《北京医药价格信息》2001年第2-3期“PET”标准执行,收入分为检查费收入和药费收入,这两类收入又分别从门诊部、住院处和体检中心获取。
3、成本情况:计算与该医疗设备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计提折旧、试剂耗材支出、水电费用、维修费用、房屋租赁费等。如:上述PET-CT设备涉及到的成本有(不考虑房屋折旧、水费和管理费摊销成本等):(1)人工成本:包括核医学科PET中心所有人员工资、人员补贴、其他补贴等;(2)累计折旧:该设备使用年限8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3)维修费用:该设备自购买之日起,共签订两期维修合同,每期支付金额1600,000元;(4)试剂费用:该设备检查用药基本由我院核医学科自行配置,按医院平均药品加成率11%计算试剂成本;(5)电费支出:由于医院没有为单机安装电表,故此成本为估算成本,用模拟计算的方法来进行,即:电费=设备满负荷工作的耗电量(度/小时)×每日的开机工作时间(小时)×被审计项目期间(天)×电价(元/度)。
4、效益情况:即上述收入减除成本后的余额,如上例中,除了计算该设备在被审计期间总的收支结余外,我们还分别计算了该阶段的检查费收支结余和所用试剂的收支结余。
(三)审计报告阶段
1、设备的基本情况,包括设备的购置、制度建设、人员职责分工、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内容,这些都直接涉及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能否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等问题。
2、设备的效益情况,包括从使用科室、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提取的相关数据,计算出的该设备的收入、支出、效益情况等,可用列表或文字叙述的方式在报告中反映。
3、存在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披露在效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如:是否遵守行业收费标准、在设备的决策购置、使用过程、维修保管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在财务数据的统计上是否存在错弊等等。
4、效益分析评价,即对该设备的成本效益、内控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其经济效益的好坏做出评价。可通过以下经济指标来分析评价:
(1)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年利润。投资回收期越短,证明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较好。
(2)投资收益率=年收益/投资额×100%。通常情况下,收益率大于30%,说明该项目经济效益较好。
(3)经济效益=产出/投入。通常情况下,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的比值大于1.5,说明该项目经济效益较好。
(4)实际利润率=(收入-支出)/支出×100%。实际利润率越高,设备投资的回报就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5)次均收入=收入/实际业务量。反映每做一个病人所获取的收入。
(6)次均成本=成本/实际业务量。反映每做一个病人所花费的成本。
(7)设备使用率=实际使用小时数(或次数)/额定使用小时数(次数)×100%。设备使用率从某段时间该设备的用量上来衡量其效益状况,使用率高的设备,产生的经济收入也高。
(8)设备完好率=某时段设备使用时间(次数)/某时段时间(额定次数)。设备完好率是设备发挥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反映了设备维护、使用、管理的水平。[3]
5、审计建议,要对该设备在管理维护、成本效益方面的成绩予以肯定,以资鼓励;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方面,提出审计整改建议,上报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解决,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必要时开展追溯审计。
二、医疗设备效益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医疗设备审计的关键点是设备的选择和数据、信息的采集。在设备的选择方面,除了可遵循重要性、敏感性和典型性原则外,还需选择可以独立完成特定检查和治疗,且收费可以单独计算的设备,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本效益计算的正确性;在数据、信息的采集方面,一定要确保其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重视原始单据及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收集,而不仅仅依靠某个部门的口头报告或自行统计的数据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
(二)由于医疗设备效益审计有关数据及信息的采集可能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如:设备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器材部门、人事部门、维修部门、信息中心、医技科室等,因此在审计中要注意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加强与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这也是做好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三)可将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常态工作,逐步做到对设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评价,如:在设备购置时全程参与招标、评标会,在事前进行投资论证及规范管理,严把准入关;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阶段性收集数据,接收反馈信息,作出效益评价,并可对未来经济效益进行论证,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及相关决策等;在设备报废后,进行综合评定,为今后该类医疗设备的购置提供前瞻性、可靠性的论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决策失误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