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2 11:28:26
【摘要】医院内控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是医院内控监督的核心。文章首先分析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间的关系,接着就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作了进一步阐释,同时对目前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中的开展情况作了讨论,重点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 医院 内控制度
近年来,随着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合规性得到了很大改进。然而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始终无法跟上管理需求,容易造成资金浪费、预算执行不到位、徇私舞弊、资产流失等财务风险。医院内控制度的完善,有赖于一个健全有效的、促使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的监督机制。通过监督活动,可以随时发现医院现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评价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及时上报,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建议,从而堵塞资金管理的漏洞,消除隐患,为防范医院的重大经济活动风险出力。内部审计监督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审视医院经济活动,是医院内控监督的核心。
一、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出于管理需求而采取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而存在。而内部审计则是通过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来作出评价,从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与管理效率的提升,其存在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首先,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在许多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医院中,部门管理规范有序,业务正常合法,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相对较高,发生差错弊端的行为就相对低一些,可参考性强。会计信息是审计工作的原始凭据,内控可靠性越高也就表明其所提供的原始资料越可信,为审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寻找薄弱环节,有助于审计人员抓住审计工作范围和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节约医院的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内部审计反作用于内部控制。各医院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设计者认识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因素,通过内部审计,查找问题,揭露弊端,深层次分析问题的根源与影响,修正缺陷和不足,协助管理者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设。对于管理者来说,出具的审计报告上所附的意见和建议不啻是一个警钟,督促管理者关注并重视自身缺陷,保障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切实有效,避免因形同虚设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从而提高管理效能,提升医院整体形象。
可以说,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1],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设定审计程序、方法以及要完成的目标,协助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的有效性,来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
二、 医院内控制度建设中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体现
(一) 适应公立医院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的收支核算、财务报告编制及预算执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为顺应政策变化,严格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内部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监察和督促医院业务规范化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财经纪律、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其真实性、合法性,既可以知晓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又可以全面了解医院的真实运营情况,为医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为医改的深入推进打下基础。
(二) 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内部控制制度分解后转变为对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要求及考核目标。内部审计通过对医院医技、行政、后勤等各相关部门进行客观地检查、分析和考评,揭示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业绩及运行效率,发现内控盲区,提出工作改进意见,及时客观地向医院管理者反映,强化内部控制,协助其进行科学决策,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
(三) 规范公立医院经济行为的切实保障
由于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内控意识,造成有些公立医院支出控制不严,超标支出、不合规支出等问题严重,贪污腐败现象得以滋生。通过内部审计,能有效防范重大经济活动风险,强化医院领导班子风险管控意识,促进医院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打击发票违法犯罪和治理“小金库”问题提供制度保障,遏制腐败现象。
三、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加强内部审计在建立和保持有效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遭遇诸多难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
目前医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最大动力往往来源于行政命令,如医院等级达标、创建活动等的需要,或者来自于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真正立足医院长远发展,结合自身需要主动来配备机构、人员的还很少[2]。许多医院的管理者以及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甚至对审计有抵触情绪,造成内部审计形同虚设,阻止和妨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出于编制、职数等人力成本因素方面的考虑,很多医院往往将内部审计部门简单设在财务、纪检监察等部门,机构、人员重合,审计经费来源受牵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主观意愿,有时候就会随少数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审计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没能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是一项知识面涵盖量非常广的专业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法学、计算机信息等,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我国目前内审人员的总体素质较低,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与现代医学管理所要求的人才标准尚有差距,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的质量。再加上管理者的不重视,不愿意在内审人员的学习培训上进行过多的投入,致使许多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有心无力,不能很好地维护医院内部经济秩序。
(四) 内部审计职能单一
现阶段很多医院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即对医院财务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查证上,对管理及效益的审计开展得并不多,对医院经营决策缺乏预见性和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尚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但是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医院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运营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内审职能必须不断拓展,涵盖管理的其他领域,由传统的效益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转变,在以合规检查为目标的内部控制监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从治理层面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五) 内部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从审计方式来看,过去我们的内部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从审计方法来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以手工查账为主、计算机运用为辅开展,凭借内审人员个人学识与经验做出判断。方式、方法上的落后导致内部审计严重滞后于经济活动的开展,加上人为误差,直接影响审计效果。
四、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 提高管理层思想认识
实践证明,任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离不开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作为内审人员,要积极沟通,主动争取领导信任,使医院管理者的思想由“被内审”调整到“要内审”,实现由被动接受审计到主动邀请、配合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同时内审机构应在维护本单位利益,加强经济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制度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上下功夫。让管理层意识到内部审计不仅仅是规范领导者经济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议作用,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经营目标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对医院运营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及评价,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二) 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讲,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基础还不够完善。目前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依据的是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51号部令《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对医院内部审计的要求并不明确,缺少强制性和细节化的条款。笔者认为,还应进一步呼吁立法支持,根据医院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出台相应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细化内部审计地位、责任、职权、工作范围等,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独立、客观、公正。
在医院内部注意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树立内审应有的权威性,保证其独立开展工作,不受各种主观因素干扰。努力打造一个和谐互动,安定有序的内部环境,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又各守其业、各司其职。
(三)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首先,从业务能力来讲,国内医院现有的内审人员大多是原有的财务人员,只能从会计角度出发对内审对象进行审核,但是内部审计离不开财务却又高于财务,有其特殊的规范和要求。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要懂得运用计算机技术;要掌握统计学上的对比分析等专业方法;要有一定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评估水平;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所以,搞好内部审计工作,不但需要懂财会的专家,也需要懂经济、懂管理、懂业务的专家,要配齐配强内部审计人员,这样才能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其次,从职业道德来讲,要切实提高审计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密切接触,自由裁量权较大,有时直接关系医院经济利益,可以说是一个高风险岗位,对内审人员的品德操行要求较高。作为管理者,思想教育应长抓不懈,建立反腐监督长效机制,完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健全制约制度建设;作为内审个人,要自重、自省,提高防腐拒变能力,防微杜渐,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再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要注重加强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知识范围的扩展,通过后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与时俱进提升综合能力。
(四) 丰富内审职权,逐步实现增值型发展
为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除了履行好《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所规定的职责外,还应不断拓展内部审计职权范围,从为医院增加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出发,更多关注医院的管理和效益。目前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前伸内部审计触角,加强事前审计,在编制预算、制订采购计划、配置固定资产等决策之初就介入,协助管理者作出有效判断。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预防、监督职能,在基建工程项目、药品卫生材料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加强风险防范。即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也向我们预示了内部控制评审会成为今后内部审计工作的另一重头戏。
(五) 重视内审结果,强调内审成果后续利用
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奖励,能够增强审计人员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意见和建议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具体来说:在开展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时,要主动与组织、人事、纪委部门沟通互动,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开展医院社会责任审计时,通过评价、分析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提出客观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层提供参考,为医院后续发展助力;在开展工程项目审计时,要做好审计结果公示,将项目落实与执行情况公开,接受群众民主监督,防止贪污腐败行为发生……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时,重点是要关注每个审计项目审计成果的转化,采取定期“回头看”的方式,切实保证审计效果,不流于形式,那么内部审计才有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