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4 14:55:46
内部审计被视作国家审计的基础,基本参照国家审计的做法,多采取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履行事后监督的职能。由于事后审计与经营活动不同步,不能及时掌握被审计部门动态信息,缺乏超前性、时效性,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对风险预警和防范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内部审计的特色和优势,效果反而不好。当前内部审计要转变观念,要突出一个“内”字,才能突显内部审计的优势。现就内部审计的优势作如下探讨。
1、审计种类及其区别
通常而言审计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又称为政府审计,是指由专门设立的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其目的是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指由各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经济活动或经营活动的效益等进行的审计监督。 社会审计是指由社会审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的财务会计码的真实、客观和公允性实施的审计。
由于审计主体的不同,三者存在一定的区别。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更了解和熟悉组织机构和经营方式,是内控活动的一部分,是单位实现自我约束的职能部门。针对内部管理不足、存在的问题以及违规情况实施审计。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主要对会计报表数字是否真实可信、是否遵守会计核算制度的证据、是否有违反国家法规等情况实施审计。
2、内部审计定位及其优势
(1)管理角色的优势
内部审计是适应当前内部经济管理需要而产生的,是站在统筹全局的角度上来审计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人员可以无界限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内部审计贴近管理,熟悉情况,容易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单位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生产经营情况等较为熟悉,而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又使其能动态地掌握被审单位的各种情况,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
(2)审计成本的优势
内部审计时间、方法、方式灵活。内审人员随时掌握大量内部信息,从而能减少资料收集、审前调查的工作量。项目的实施又可以融合在其他项目中进行,降低了审计成本,能从多角度、多环节发现线索,并灵活采用风险分析、控制评价、询问、实质性测试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益。
(3)审计时效的优势
现代审计强调内部审计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首先改变以往以结果为审计对象向以过程和结果为审计对象转化,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以对某一时点的静态情况审计向对全过程的动态情况审计转化,既注意静态下的内控水平的审计,更注重过程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只有对全过程实施审计,才能构建起“控制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审计运行机制,从而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管理者在审计时点上有很强的优势。目前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是事后进行的,具有管理的滞后性。内部审计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决策目标、内部管理、业务操作和考核监督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从而彻底解决审计滞后的问题。
一是对目标决策体系进行审计。围绕科学严谨的决策提出机制、民主集中的决策讨论机制,以是否能从实际出发、是否符合切实需要,是否有利于改进工作为标准,对决策的提出和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审查和评价。二是对目标执行体系进行审计。一方面内控制度入手,实地查看内控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工作分工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是否建立落实的执行责任体系,内控制度是否覆盖每一个工作岗位,岗位目标的考核能否达到应有的目的。另一方面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评审,促进各业务部门将制度真正地落在实处,切实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对监督考核体系进行审计。重点审查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列入执行责任体系的工作任务,是否及时跟踪落实,在绩效考核工作中,是否实现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考核过程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等,以促进考核监督体系的完善。
此外,通过扩大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工作范围及深度,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单位内部管理中去,形成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管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前瞻性,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