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10:57:00
【摘要】:审计期望差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应改变,不断满足公众期望是审计发展的动力,不断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是审计行业的目标。在现有审计期望差距的文献中,国内外学者着重于研究社会审计的审计期望差距,对内部审计期望差距的研究相对较少。内部审计作为对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开展的评价活动,对完善组织治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分析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以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帮助组织实现价值增值。
【关键词】:内部审计;期望差;价值增值
一、引言
内部审计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i]]2003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应该依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其他经济组织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可见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初衷是揭露和反映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内部审计的最初建立,具有国家审计的影子,重在监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内部审计工作业绩始终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差甚远。审计期望差距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众和审计人员的怨声载道,了解期望差距产生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促进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形成原因
(一)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多样。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实施审计的过程及审计结果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公众对它的期望是有差距的。目前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期望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揭露差错舞弊,监督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来帮助企业进行价值增值,与社会审计中公众要求审计独立公正的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有所不同,这种期望更多的体现为管理层及所有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所有者期望内部审计能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增加组织价值的同时能揭示管理层的差错舞弊情况,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有所不同,管理者希望内部审计能够帮助监督或检查组织内部的某一部门、某一制度或某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活动,查找组织内部各部门履行受托责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适当建议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增加组织价值,并不希望内部审计揭示自己的受托责任情况甚至某些舞弊行为。管理层与所有者期望的差异使得内部审计处于尴尬的位置,内部审计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层对于这种机构设置是否认同并予以重视,关系到内部审计制度是得到真正执行还是流于形式,如若内部审计工作与管理层的某些目标相违背,甚至曾揭发某些管理层的舞弊行为,管理层宁愿让内部审计闲置,这是拉大期望差距的原因。
(二)内部审计的有效供给不足。内部审计的供给分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ii]]:1.内部审计属于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同时如若单位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积极的审计动力,供给意愿不足。极端的表现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发现某些人舞弊行为后上报领导没有相应奖赏,反而落得与同事关系恶化;选择沉默没有惩罚甚至对工作评定没有影响,审计人员更偏向选择消极工作。2.内部审计范围越来越广,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计算机及工程方面的知识,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甚至有的单位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后续教育,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满足公众期望。
(三)审计工作的局限性。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一般采用抽查、抽样等选择性测试方法,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将组织所有阶层人员的差错舞弊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全部检查出来。特别对于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的单位,外部人员对单位管理情况及经济事项并不了解,尽管其专业知识很强,但受托的事务所要在短时期内对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建议也是不现实的。审计人员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以及由此得出结论时涉及大量主观判断,这也具有一定的判断错误风险。
三、缩小内部审计期望差距的建议
(一)合理选择内部审计组织形式,加强与外部审计协作。目前国内外现存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高,可以更好地反映管理层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总经理领导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协助管理者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更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iii]]。在选择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时,一定要考虑好自身的需求。虽然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利益冲突,但是两者也有共同的目标。所有者希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者期望自身价值最大化也是体现在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两者的目标都是组织不断增值。对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政府审计会反映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着重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内部审计需要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活动,外部审计在实施审计时也需先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确定审计风险再进行审计,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单位业务活动更加了解,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更为准确,外部审计可根据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外部审计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内部审计可以借鉴其先进的方法,对于外部审计提出的内部控制薄弱问题予以重视,并进一步调查。笔者认为在外部审计能够合理地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时,选择总经理领导模式更能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期望。对于医院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只有在院长的直接管理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组织价值增值。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1.任何行业都有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单位应选择具有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例如获得CPA、CIA或CISA等执业资格证书,内部审计负责人在规划部门人员构成时也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业务性质及范围,挑选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知识包括会计、审计、法律、工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人才,使部门人员能够互补,增强内审团队力量,并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保持、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在执业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各部门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取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但同时要注意保持审计独立性,敢于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实现“审”与“被审”的和谐。2.缺乏奖惩机制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审计并公允披露。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并有效执行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审计动力。组织内部可建立一个内部审计人员评价体系,将员工所参与审计项目的整体评价与平时工作表现相结合,年度总结时对每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对排名靠前者给与奖励,对靠后者给与批评甚至淘汰,提高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内部审计协会对于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者可处予通告批评或取消内部审计工作执业资格等处罚。
(三)审计方法的改进。如若想要全面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及经济业务,审计程序、方法的不断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财务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带来内部审计环境的改变,这使建立持续审计系统变得可能[[iv]]。当ERP系统能够真正在大部分组织中运行时,也更需要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审计程序,企事业单位着力于研究能够持续、全面、及时地对组织生产经营、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的系统是一个发展方向。
内部审计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的期望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业绩之间的差距,如果差距拉大对内审行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关系着整个单位的发展。本文试图分析期望差产生的原因,建议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奖惩机制,改进审计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弥合内部审计期望差。期望获得单位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并有助于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更好地协助组织目标的实现。
[1] 中内协发[2013]1号.中国内部审计准则[S].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
[2] 金泰延.对审计期望差成因的经济学分析.审计监督, 2012(4):138-140.
[3] 张先治.论内部审计与管理控制的协调[J].审计研究,2003(3):50-54.
[4] 叶焕倬,杨青.持续审计技术发展与现状[J].审计研究,2011(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