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8 17:07:00
摘 要:内部控制是公立医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种手段,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内部控制审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动态的、持续的。本文就从主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和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提出有关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审计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我国公立医院的规模和数量也逐渐扩大,通过对国有资产的规划、组织、分配、控制来提供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更是人们高度重视的焦点,直接决定了单位的根本利益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公立医院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各种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确认和评价,实现内控的再控,在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治理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循环”防控模式
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是“再控”和“自我体检”,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促成公立医院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形成规范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公立医院各部门、各岗位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和实现工作目标,为管理当局服务。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又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为医院经济把关的三级“循环”管控,其结合的效应是“1+1+1>3”。
(二)促使制度、流程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审计贯穿于内部控制方案、制定、实施、目标整个过程的始终,使内部制度不再束之高阁。2015年三级医院的大型巡查重点,再次体现了国家对公立医院的内控以及制度落实的重视。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存在,得以形成清晰的内部控制工作流程,相关条例的细致化、系统化、规范化,并验证执行制度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可以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堵塞监督管理中的漏洞。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和经费开支审批制度,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有效控制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行政费的大幅增长和铺张浪费。
(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助于查明问题、对照标准、分析可能、提出措施、监督纠正,及时地将在控制过程中偏离控制目标的偏差反馈给管理部门,给予有效的信息反馈,以便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确保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与监督实效。以各种专项检查为例,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督促落实整改,使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内部控制环境的氛围充分反映组织内部人员, 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态度,是运行内部控制审计方式与方法的基础[2]。内部控制审计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一把手”的强势推进,各方面的积极性才够调动起来[3]。审计任务和项目大部分任务只是按照单位领导的指派和交代执行,导致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出现临时性、短期性、倾向性现象[5]。内部控制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作是“自己审自己”缺乏公允性[4],同时难以保证独立性和权威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内部控制审计对象和内容,审计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要求。
(二)外部因素
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公立医院进行改革但未彻底,难以脱离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的束缚,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审计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多种外部监督五花八门,形式不一,很难达到相互协调,公立医院部分经济活动游离于国家和社会监督之外,影响了内部控制监督的效果。
三、公立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着落点
(一)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管理当局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对经济管理范围有全面系统的把握,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才能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管理当局只有提高内部控制管理风险意识,积极营造内部控制审计理念建设,影响单位内部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才能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更加的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值得提起重视的是,内部控制审计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基础上,一方面要重视程序性、实际性的监督,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管理层的监督,避免出现内部控制只对下级不对上级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权限不设限制的情况,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二)转化对内部控制审计观念
内部控制审计是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实施和控制的再次检验,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的保证。正确定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有机结合内部审计的服务和监督职能,用服务的态度执行监督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发挥内部控制审计“常态化”监管作用,提高整体认知,从害怕审计、讨厌审计,到主动要求内部控制审计参与,充分体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所带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纳入到公立医院的日常工作中,积极营造工作全过程的自我防控意识。
(三)建立内部统一规范的执行框架体系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要确保规范性和严肃性,对其现有的内部控制的规范、指引等进行整理,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制度、流程,实现建立统一规范的执行标准目标。从根本上权责明确、科学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计划、方案、措施,并贯彻落实到位,才能对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从根本上避免审计任务安排的盲目性、随意性,出现重视短期利益、重非经常性事项等情况。只有统一规范的执行框架体系的形成,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明确、执行再次监控有力、内控审计评价科学,体现内控管理与风险管控,从一定程度上对腐败风险和管理风险起到重要的防范和约束作用。
(四)确保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地位
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必须加强与关联部门的交流沟通、协作配合, 促进各管理之间信息的对称和透明,并根据关联部门沟通反馈,适时调整、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实施有效性,对加强单位的内部控制也有促进作用。内部控制审计在任何时候都应当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分析相关信息,重视内部控制审计过程和结果,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地位。单位内部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责,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体现内部制衡机制。内审机构应与纪检监察、财务部门分开设置,避免行政层面隶属关系,直接归公立医院最高负责人主管领导[5],才能独立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职能,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权威性地位,发挥实际的监督和保护财产的作用。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根据管理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和改革工作方式,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除了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6]。内审人员必须恪守审计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素质,确保处理审计业务做到诚实、客观和公正,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审计队伍,是做好内部审计的基础。
(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外部监督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应跟随实际的变化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针对性、及时性地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具有强制性,减轻事业各种利用内部控制缺陷而进行的违法行为。其次,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为此国家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制度进行规范、引导,形成统一的国家监督架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监督的力度,使全社会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为公立医院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